校友之窗

联络校友,增进友谊,发扬财大优良传统,为母校的繁荣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富强与进步贡献力量。

校友之窗

Story

校友风采

NEWS

校友风采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校友之窗  校友风采

卢声道:三十五载扎根边疆,风雨坚守无悔人生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2-11-24 点击量:406


为呈现办学成就,并为学校思政教育提供鲜活的校友事迹,激励在校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厚德博学,经济匡时”校训精神,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秘书处持续开展“校友风采”素材库建设,以展示校友们在爱国荣校、爱岗敬业、支边扶贫、坚持公益、热心校友工作等方面的风采。

为呈现办学成就,并为学校思政教育提供鲜活的校友事迹,激励在校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厚德博学,经济匡时”校训精神,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秘书处持续开展“校友风采”素材库建设,以展示校友们在爱国荣校、爱岗敬业、支边扶贫、坚持公益、热心校友工作等方面的风采。

卢声道

图片

卢声道(1936— ),安徽安庆人。1954年考入上海财经学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 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会计系。毕业后奔赴青海省柴达木地区工作,长期奋战在青海经济建设的第一线。改革开放后历任青海省财政厅副厅长,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兼秘书长、省委副书记,1988 年当选为青海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曾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卢声道被评为上海财经大学第二届杰出校友


校友访谈

问:您是怎么从安徽考到上海财经学院的?

卢:我是1954年到上海财经学院的。之前我先考的会计专科学校,就在老家安徽安庆。按照当时的规定,会计专科学校毕业就该工作的,确实有一部分同学已经分配工作了。但是通过选拔考试,包括我在内有12个人保送到上海财经学院。1954年我进入上海财经学院会计系的时候,会计系就一个班,共35个人,分三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安庆会计专科学校来的12人,一部分是杭州商业学校来的十几个人,一部分是调干生。

问:您为什么选会计这个专业呢?

卢:因为我家在安庆开了个小店,我当时才六七岁,就经常去帮忙了。我觉得记账工作很重要,所以1952年我考了安庆会计学校,1954年进入上海财经学院会计系。

问:您对当时教课的老师有什么印象吗?

卢:当然有印象。当时我们的系主任是薛迪符(编者按:1954-1958年,薛迪符、杨荫溥曾先后担任上海财经学院会计学系主任),任课老师都是海归,如娄尔行、龚清浩,助教是石成岳,教政治经济学的是孙怀仁,团委书记是朱崇儒,他们对我的影响都很深。我跟朱崇儒的接触比较多,因为一进大学我就当了班长,第二年我改当团支部书记,再后来当系团支部书记。 

图片

龚清浩教授(1909—2001)

图片

孙怀仁教授(1909—1992)

各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要用一两句话形容很难。就像龚清浩,他上工业会计课,用我们的话讲就是洋气得很,拿着一个大皮包在讲台上一坐,但讲起课来又很亲切。娄尔行讲成本会计,还带点审计的思想在里面。我们还会到他家里去吃饭,他住在苏州河桥那边。我跟娄老师感情很深厚,后来我在青海时还请他和石成岳老师来讲学。印象最深的是孙怀仁教的政治经济学,他从商品的属性讲起。政治经济学教我认识资本、认识经济,对我的工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问:大学四年您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吗?

卢:大学四年对我很重要。在这之前,我的想法是会记账,可以做小生意,但经过大学四年,我学会了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记得1955年,大学第一年的寒假,我们班没走的同学一起办了一个“大学一年生活”的座谈会,请了很多任教的老师。老师跟我们讲怎么做人,我们自己讲怎么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得以成长起来。座谈会上老师们还买糖给我们吃。通过这些,通过学校一点一滴的教育,我们才慢慢地从个人、从家庭、从一个小店,将视野扩大到怎样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事。 

图片

上海财经学院欧阳路221号校区

(1952年8月—1958年8月)

所以,提到四年的大学时光,我很感慨的。没有这四年,我们的人生或许是另外一种颜色:没有这四年,又怎么样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国家承担责任?

问:读书时期的生活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印象深的事情是我们实在太困难了,现在说起来你们可能都不相信。我们那时候吃饭全部是学校包的,伙食费每月12.6元。学校给困难学生发一个月2元的助学金。这2元钱,我们买本子。8分钱一场的电影,我们都舍不得看。出门,都是靠两条腿走的,到外滩、到南京东路都是靠走,舍不得坐公共汽车。现在讲起这些,还是很感慨的。 

那时候学校教育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集体主义教育,也就是政治思想教育。所以,我们整个班级非常团结,大家都很努力。班干部要做的就是争取班级成为全校先进集体。我们班第一年就成为先进集体了,四年一直都是先进集体。到第四学年,学校提出“学‘会四’,赶‘会四’”,“会四”就是我们会计四年级班。我当时是班干部,各方面活动都要参加,不仅要学习好、政治先进,还要上台演出,歌咏比赛、体育比赛全部冲在前面。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体育活动,当时我在学校是体操队队长。

图片

问:1958年毕业时您是主动要求去青海的吗?

卢:组织要我去哪,我就去哪。我主动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没有其他更多的想法。1956年我在学校入党,1958年分配到青海,统一分配,我们没二话。我们班35个人,到青海7人,到新疆7人,去新疆由金云辉带领,去青海由我带领。

问:您还记得是怎么到青海的吗?

卢:当时对青海非常陌生,根本都不了解,我们就是一心一意跟着党。毕业的时候,创作了一首歌在毕业晚会唱,由我们自己写,作曲作词都是我们班的同学。我现在还会唱:

“和煦的春光百花争艳,祖国在飞跃,高歌猛进;我们这年轻的财经部队,将跨上骏马,奔向战斗;啊! 祖国,母校! 祝福你的儿女,让你的儿女乘风破浪,让你的儿女举杯宣誓,战斗在祖国的边疆;祝福你的儿女乘风破浪,为社会主义建立功勋。” 

图片

我们从上海坐三四天火车先到兰州,由青海人事部门来兰州接我们。从兰州到西宁坐两天汽车,有200多公里。

问:当时到了青海这个陌生的环境有什么印象或想法吗?

卢:那个时候我们年轻,都干劲十足。最大的印象是我们没有房子住。大概一个月之后,我们被分到柴达木盆地,那里是一片沙漠,我们住的是帐篷。要过冬,我们就自己盖房子。分到柴达木盆地的有两个人,我和胡启荣。我在柴达木工作委员会计委工作,工作委员会属于地区级的。我刚开始上班什么也不懂,领导就让我做一些杂务工作,如喊喇叭、统计数字等。后来,叫我发电报,我也都不会,他骂了我一顿,我还为此哭了一场。第二年,我就担任行署专员的秘书了。

问:请给我们回忆一下您在青海的工作吧。

卢:我是1958年去的,1993年回来的,前前后后差不多35年。我几乎走遍了青海的每一个地方,人生最好的时光也是在那边度过的。我到计委(注:计委全称是计划委员会)工作了两三年,又到银行工作了四五年。后来,柴达木工委改成海西州委,就把我调到州委,因为我能写些东西,主要是写报告等。1979年,州委一位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为中央候补委员,当副省长,我调过去当他的秘书,就到了西宁。1983年我进中央党校学习了两年,1985年调回后先当财政厅副厅长,接着是省委秘书长,后来进了省委常委,当省委秘书长,1986年当了省委副书记,然后进了青海省人大。当时我已经50多岁了,我的老母亲还在安徽老家,我就申请调回安徽工作。

问:上海财经学院的学习经历对您工作有什么帮助吗?

卢:当然有帮助。学校教给我的就是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例如,我之所以怀念孙怀仁的政治经济学,是因为我出校门后很关注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如何发展、各个门类的经济如何发展,我的注意力就在这方面,根源在上海财经学院这里。

问:您在青海工作生活35年,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卢:青海的客观自然条件是差一点,空气比较稀薄。我回到安徽后,心脏就不舒服了,做了搭桥手术。空气稀薄的地方组织细胞缺氧,内脏往外扩张。回到平原地区,内脏就要压缩,我那时候50多岁了,往回压缩很难,就成病态了。这是身体方面的困难。

问:您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有什么祝福或者期望吗?

图片

卢声道校友在接受上财档案馆老师的采访

卢:我希望母校在全国的排名更靠前,靠前是说明我们学校在国家建设中做出的贡献更多。

图片

卢声道校友收到杰出校友奖牌和证书后留影

采访内容转自:上财档案校史博物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