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窗

联络校友,增进友谊,发扬财大优良传统,为母校的繁荣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富强与进步贡献力量。

校友之窗

Story

校友风采

NEWS

校友风采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校友之窗  校友风采

秦丽萍:学以致用,统计为民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1-11-12 点击量:1098

     为呈现办学成就,并为学校思政教育提供鲜活的校友事迹,激励在校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厚德博学,经济匡时”校训精神,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秘书处持续开展“校友风采”素材库建设,以展示校友们在爱国荣校、爱岗敬业、支边扶贫、坚持公益、热心校友工作等方面的风采。

     秦丽萍,1971年出生,籍贯上海。1992届本科应用数理统计毕业,获经济学学士;2008届统计硕士毕业,获经济学硕士。高级统计师。历任上海市统计局综合处、工业交通统计处副处长、能源资源统计处调研员,市统计科学应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上海市统计局综合统计处处长兼市统计科学应用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现任上海市徐汇区副区长。
校友访谈
访谈时间:2017年4月1日
访谈地点:上海市发改委办公室
受访者:秦丽萍
访谈者:庞懿雄、陈绘锦
庞懿雄(以下简称庞):学姐您好!这次采访是迎接百年校庆校友回访的重要环节。今天的采访一方面是想了解一下您这些年工作奋斗中的经验感悟,给我们这些后辈一些学习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想听一些您和上财的故事。首先,我们了解到您现在是上海市发改委的总经济师。您能取得今天事业上的成功,有什么个人因素是比较重要的?
秦丽萍(以下简称秦):其实我觉得也并不能算是成功吧。但是,我觉得机会是蛮重要的。另外,从个人的要素、能力方面,我自己来概括的话有三点:会做事、善总结、会讲话。这个也是我二十多年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总结。首先,会做事是非常重要的。把事情做好,第一个是要用心,领导给你讲了什么,你要会理解领悟;第二个是要有灵性,在做事情与处理关系的过程当中你要能要随机应变,考虑怎么样把事情做得圆满。其次,就是要善总结。在我们政府工作,很多的市里面的管理、协调部门,工作是以文字工作为主的。我一毕业就在统计局工作了20多年。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经济形势的分析。怎么样做经济形势的总体描述,用几句话概括几个问题、几个特点、几个建议,让领导一看就能明白,而不能只会写两万字的长篇大论,因为领导没有时间去慢慢看。所以,我觉得在企业和政府部门里,善于总结这一点应该都是蛮重要的。对于你自己的工作和你从事的领域,你都要善于作总结。所以文字功力强的同事,可能比别人的机会相对就多一些再次,就是会讲话,光会做、光会写还是不够的,在该表达的时候还要善于表达自己。这就要求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只会埋头写,在一些场合就无法突出表现自己的能力。让别人能够认识你还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培养好这三个方面的能力,那么我觉得,这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各方面能力就比较全面了。
陈绘锦(以下简称陈):您刚刚所提到的“会做事、善总结、会讲话”在平常的生活与职场中确实都是非常重要的。您在20多年的奋斗努力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过一些困难和挫折吧?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呢?您又是如何应对的?
秦:在我20多年的奋斗过程中,我遇到过的困难和挫折应该还是不少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段时间我被调到了一个统计局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当时它里面有一帮实力很强的、搞研究、写分析的高手,所以这个事业单位当时在上海滩也是比较有名的。我去做所长的时候,只剩下六七个人。由于编制原因也不能再招聘一些人,单位里的人只出不进,所以人手比较少。研究所部门的工作逐步就被边缘化了。其实这个统计科学应用研究所也是很重要的。研究工作主要承担统计理论、统计应用方面的,包括市里统计系统的课题的发布、招聘、评估的工作。人手比较少,但又想把研究所的地位提升,这种情况下困难还是很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慢慢来,一个是要坚持,另一个就是要开拓,因为原来的业务已经逐步萎缩了,但是还是要一步一步地拓展业务。我去了以后,虽然人手少,但我们每年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另外再去承接一些委办的课题、项目。倒不是为了赚钱,这个课题费赚了也不能花的,关键是要提升研究所的地位和影响力,并且把研究人员的队伍培养起来。这个过程是很漫长也很辛苦的,需要不断坚持和拓展,按照自己的想法坚持,并把业务拓展到新兴的一些领域。我们局里有每个部门之间相互打分,并且每个月进行排名的机制用排名来反馈各个部门在市统计局里的地位。几年以后,研究所在整个市统计局以及整个系统里的排名都不断提升,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到现在不少区的领导也还在找科研所的研究人员来做一些课题。
庞:听了您的经历,觉得您有非常丰富的统计学方面的工作经历,您对统计也有着非常专业的了解。我们也想向您提出一个问题,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统计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那么您对统计学在当前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
秦:现在大家都在讲大数据,在世界范围内统计学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美国是最早开放政府数据的,2009年便首次将基础的大数据向公众开放,同时美国也非常重视大数据的应用与开发。2010年美国总统的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就给奥巴马总统提了一个建议:所有的联邦政府部门都要制定出一个如何开发大数据的计划。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表达的其实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都非常重视大数据的应用和开发。这也说明大数据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国家这几年也非常重视大数据的应用与开发。从大数据角度来说,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不大的,因为他们也是从90年代才开始做大数据,而我们国家也很重视大数据的发展。奥巴马总统把大数据比作未来的石油。由此可见,大数据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它是未来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帮助提升生产力、竞争力等等。我认为,未来大数据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趋势。那么,在这样一种趋势下,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我们学统计主要还是和数据打交道,而这正好契合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从应用来说,未来统计学应用的一些方式方法可能会改变。比如,原来的抽样方法如今应用得就比较少了。因为现在有互联网,数据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精准及时地采集到,那么统计的重点就变成了对数据的挖掘。怎么样通过挖掘让数据产生更多的价值,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去。我觉得这是统计学未来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趋势以及潜力所在。因此,我们统计系的学弟学妹,有一个比我们当时更美好的未来。
陈:您刚才提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您也说了我们作为统计系的学生,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那么您能否详细说说我们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呢?
秦:从我工作20多年的经历来看,由于我的大部分工作经历是在统计部门,我更多的是和统计数据打交道。但是,我到了这里以后,参加市里面方方面面的会议以及和市里的领导接触的机会都更多了。我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明显的变化,就是大家对统计越来越认可,觉得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要了。比如,前两年我做的上海市“十三五”规划,各个领域都在做自己的规划,而每一个规划都有自己的指标体系。怎样科学地制定统计指标体系,未来在执行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对这些指标进行跟踪、检测和评估以更好地推进规划的落实与实施,就是我们统计的工作了。很多事情如果只是讲一个结论而没有数据或案例的支撑的话,就会显得说服力不够、依据不充分。而统计不是单单得出一个结论,它是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作支撑的,所以往往是更有说服力的。所以,更多人,包括市里的领导,也都非常重视数据的应用,那么这就是我们统计的机遇。挑战其实我刚刚也讲到了,与我们课程的设置也有一定关系。统计系的学生可能更多的关注课本上的知识,而忽略了统计的实际应用。统计系的学生应该紧跟大数据的时代。我们现在都在说大数据,但是到底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比如,数据是大量的,多样性,多变性,有价值等等。我觉得要真正地把大数据的特点规律充分理解,最好能通过实习去相关企业部门参与一些大数据的相关案例和应用方面的实践,这样对未来可能会更有帮助。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我们学的东西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跟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企业对人才在素质上的要求可能会有一些脱节或者说有一些差异。未来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候,虽然适应时间长短是要看个人,但总归是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的。所以我觉得不仅仅要把学校里课本上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是也要了解社会上的大数据的趋势,以及最重要的是掌握数据挖掘的技术。我们的政府如今也在推广数据向全社会的开放,很多数据在网上都能找到,所以现在可获得的数据非常多。但关键是你是否掌握了能够提升数据价值的技术。我不知道现在学校里面有没有一些教学生这方面技术的课程。但我觉得这些技术是统计系的学生应有的基础。
庞:从您刚才的话里面我们也听到在我们毕业以后进入就业岗位会面临企业对我们的很多要求,这也对我们个人的技术和素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那从您工作的这二十几年来看,我们进入国有企业、政府部门,或者进人民营企业或者外企,对我们能力的要求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怎么样更好地去适应这两个选择?
秦:我因为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所以对外企的情况不太了解。从政府部门来讲,我们选择学生看重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我觉得可能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点:首先,从进人政府部门这一关看,还是我一开始就讲到的素质,就是会讲话。在这一关女生比较占优势。通过笔试之后,还有一个面试的环节,而在面试环节现在表现比较优秀的还是女生居多。我一开始就讲到有一个重要的素质是会讲话,但是一些男生不善于在面试环节勇敢地表达自己或表现自己。所以,从进来政府部门的这个关口来讲,男生会面临一些问题。其次,进人政府部门以后要尽快融合适应。要尽快地融人集体当中,并且尽快地把握自己岗位需要做什么、怎么去做、怎么去适应岗位需求等等,我觉得这方面非常重要。最后,适应了以后,你要努力发挥你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并且不断积累自身的基础,我觉得这方面领导还是比较看重的。
陈:由于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找工作也略有困难,那么我们想知道,上财学子在工作岗位方面和其他的高校学生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
秦:上财的学生就业形势据我了解还是非常好的。我们学校发布的上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薪酬排名在全国都是很靠前的,特别是薪酬这一块,是排在前三的。我们有时候看微信的时候,还会“抑郁”一下,说我们拖了母校的后腿。我觉得,上财在向越来越往好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为学校地位不断提升,生源就会越来越好;而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好,毕业生的出路就会越来越好,而这对母校的声誉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一个往上螺旋上升的趋势。所以,在这方面上财是越来越好的,也是我们引以为骄傲的。虽然在财经专科方面上财非常有优势,在全国是排名第一的,但上财毕竟是一个专科类学校,它跟其他学校相比,劣势就在于综合性。但其实这也不能算是劣势,但如果一定要比个优劣的话,我们的劣势就是在综合性这个方面。上财可能不一定有其他综合类学校那么好的条件,去把学生培养成更综合型、更复合型的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渠道和机会会少一些。比如,如果我在复旦经济系,那么我可以选的学科的课程非常多,但上财就都是财经类的课程。那么,怎么样把我们相对的劣势转化成优势呢?我可以在财经类这一块学得非常的深、非常的专。现在上财的毕业生不比其他的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差,甚至我觉得会更好。虽然现在财经类院校好像已经有过剩的趋势,但是上财毕业的学生还是非常受各个单位欢迎的。但我还是建议我们学弟学妹们在财经类专业学深的同时,也能够利用周围学校的有效的资源。现在应该是和在附近的复旦、同济之间是可以相互选课的,这一点比我们当时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条件要好得多了。我们当时是不可以跨校选课的。以这样一种方式,更好地利用周边学校的一些资源和优势来学习一些其他的课程,也能够把我们的相对的劣势转化为优势。这对我们未来个人的就业、个人能力的成长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都会有很好的推动。
庞:虽然说上财现在发展的势头和前景都是比较好的,但是也能看到职场上的竞争对手也很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尤其是本科的同学们对未来的职业规划都不是很成熟,也有的很迷茫。您认为对于我们统计学专业或者其他的财经类专业的本科生,对就业或在国内深造和出国留学这些未来个人发展的选择怎么看呢?
秦:我觉得主要还是看个人。如果你对未来的职业的发展仅仅是满足于,比如说,就做一个简单的数据的汇总或者计算等等,这样的一些工作可能本科也就够了。但是如果你对未来有一些更高的发展理想,比如说我想做大学教授或者想做研究,那么本科肯定是不够的,肯定要读到博士的。如果要想进人我们这些政府部门,一般政府部门招人都要至少硕士以上。所以我个人建议,同学们还是要至少读到硕士,这样可以增加将来就业选择的机会,或者说选择的渠道会更多,至少比本科肯定是要更多,现在读研究生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了。如果要读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的话,条件允许,我建议出去看一看,去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方式、教育体系。我认为有机会出去看一看、学习一下,对你这辈子的人生的阅历、对你的能力的提升,肯定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陈:我们这次采访是为了迎接上海财经大学的百年校庆,所以我们也非常想听一听您对于母校的一些回忆。您对上财印象最深的事情或者人是什么呢?
秦:我一直记得当时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金伟中老师是系里做党支部书记,他没有教过我们,但是当时他总是和我说,“你以后要回崇明工作的啊”来开玩笑吓唬我。我是崇明人,我们是不希望回到崇明的。但是,金伟中老师每次碰到我都要这样说,所以我就被吓唬得更加努力地学习。其实当时很多老师都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如我的论文的指导老师郑菊生、董逢谷老师,还有当时指导学年论文的张鸣芳老师。系里面当时还有两个俊男靓女,邵建利老师和凌洁老师。当年很多老师都让我印象深刻。
庞:您对母校有什么祝福或者对现在的学生们有什么寄语吗?
秦:我当然是希望母校越办越好了,也希望我们的学弟学妹们越来越好,未来可以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程。
庞:很荣幸能够采访到您!非常感谢您的分享!
编辑 | 李瑞(学)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