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窗

联络校友,增进友谊,发扬财大优良传统,为母校的繁荣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富强与进步贡献力量。

校友之窗

Story

校友风采

NEWS

校友风采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校友之窗  校友风采

92岁高龄叶万安校友:母校,影响我一生的事与人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8-06-14 点击量:270

序言

上海财经大学2017年创校一百年,旅台校友为庆祝母校成立百周年出版纪念特刊,邀请资深校友写些在校时值得回忆的事。我应邀撰写此文,以资庆祝,并留纪念。

——旅台校友叶万安

叶万安,1948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银行系,曾任台湾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为台湾地区的经济振兴做出重要贡献。叶万安校友长期致力于经济工作,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见证人之一。多年来积极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大陆的经济建设奔走。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做过多次学术演讲。曾荣获台湾主计奖章、最优人员荣誉纪念章等,以嘉奖他对台湾统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我在国立上海商学院读书,虽只有两年(三、四年级),但学校培养我的智慧却受益良多,享用一生。我毕业(1948年)已超过68年,现已耄耋之年,许多往事已无法记忆,但在校时的点点滴滴,回忆起来如同昨日记忆犹新。

 

学校推行随堂随时小考(quiz)制度

        进入学校上课不到一周,一位老师在讲授约半小时后,要大家拿出纸与笔来,要大家把他在黑板上写的题目抄下,名字写上,要大家把答案在五分钟内写在纸上。正在大家第一次碰到这新鲜事,手忙脚乱之时,老师一声令下〝开始〞,大家都埋首书写,我才写了没有几行字,老师又叫时间到〝停〞,把答案传送到前面去。

        老师翻了一下大家考卷,笑了说,没有关系,这是第一次,以后会常常举办。老师说,这种作法,不是给同学找麻烦。而是老师要了解,我刚才讲的你们有未仔细在听讲,有未真正听懂,能不能把握要点,用很简洁的文字把它写下来。常常这样做帮助我了解同学学习的情况。同时,对你们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与各方交流沟通时,受益无穷。

        我对老师所讲「受益无穷」感兴趣,老师没解释受那些效益。几次小考后,我仔细想了,这样长期训练下来,1. 提高专注力。 2. 能把握重点。3. 提高临时应变能力。4.做事要快捷,证实时间就是金钱。5.快有瑕疵不行,还要好,用现代语就是「良率高」,又要快又要好,就是「高效率」。这五项经过长期训练。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持之以恒,事业的成功率将大为提升,所以我对「quiz」制度极为重视。

 

邹依仁老师讲授「统计学」

统计学原系商学院二年级必修课。我的统计学受教于统计学系主任邹依仁老师。邹老师不仅讲解清晰,深入浅出,他用Mells统计学做基础,并以中国实际统计案例作补充,听起来很有亲切感,显示统计学是一门实用科学,引起我高度兴趣。

当年(1948年)校方在当届各学系毕业生中修习统计学最高分者提名两位,分发到台湾糖业公司经济研究室担任统计员,我是其中之一。虽然台糖是我出校门第一次工作,但因在校时,由于对统计学的热中,都能运用在校所学,顺利完成所交任务,三年后得以跃升。当年(1948)台糖公司共录用了 50 多位大学毕业生,我是第一位升为副主管的人。

若不是邹依仁老师的教导有方,我也不可能的那样高度热中,真正学到并获得高分,就不可能被推荐录取分发来台,我的命运就完全不同了。

 

徐宗士老师讲授高等经济学

我之选读银行学系,是因为家父经商起伏很大,但看到我同学爸爸在银行担任经理,收入丰富稳定。当我报考大学时,为了未来工作生活稳定,就选读银行学系。读到四年级时,银行学系主任换为徐宗士教授,他用很多时间讲经济分析与经济政策,生动活泼,提高我的眼界,开扩我的视野,我才发现〝经济学〞原来真正是经国济民之学。这转变了我的人生志气,放弃银行员的稳定工作与生活,改以「经济研究」为我的志业,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帮助国家脱离贫穷,建设成为富裕的现代化国家。

1948年9月,我到台糖公司工作五年,1953年底我到工业委员会报到。当我听到工业委员会是负责工业计划设计、规画、推动的机构,忽然体会到,过去所想的〝经济研究〞祇是纸上谈兵,而工业委员会则是真刀真枪做经济实务的工作,正是我梦寐以求的。

此后我所服务的机构数度改组,我也由助理、参与、到主持全国经济计划设计、编拟、经济政策研拟与审议、重要经济因应方案之研拟及重大建设工程之列管等工作,对台湾早期四十年经济快速发展,尽一己之责。

 

 

朱国璋院长训示的「实事求是」

我要感恩的是国立上海商学院院长朱国璋老师,他聘请一流教授来教导我们,推广quiz制度。他上课很严肃,但课外参加同学各种活动很随和。到台湾后,他俨然是我们旅台同学的大家长,为同学排难解纷,在同学工作不顺遂时,朱老师也利用他的关系介绍新工作。

朱老师常告诉同学,商学院同学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务实,不虚假,「实事求是」。尤其在台湾光复初期,厂商为逃税做假帐极为普遍。当年上海商学院1947-49年级的来台同学有30多位,除我后来到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外,其他同学大都是在企业服务,可是我们上海商学院同学服务的单位绝不做假帐。他们后来多成为所服务企业的重要支柱。

我虽在政府部门工作,也是一样的认真、务实,充分发挥朱老师「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不仅关心我居住地,同时也关心我的家乡,我的同胞。我于 1992 年退休后的20多年来,我回大陆超过百次,当年的国家计委等先后曾邀请我30余次,我也参加各大学及社会组织所举办的研讨会近50次,探讨大陆的经济问题。

1997-1998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我关心大陆经济,自动自发搜集了各方面资料,深入研究,结果写了一篇「人民币不应贬,不需贬,也不能贬」的文章。2001年底,大陆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前的4月,我提出报告「中国大陆市场大幅开放前,人民币不宜快速升值」。后来我将这份报告寄给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郭树清先生。我到北京后,郭局长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您的报告,对我们很有用,我已送给朱镕基总理看了。」

 

        台北联合报,刊登于1998年1月15日

 最近我将这两篇报告与社论整合为一篇有体系的建言,题为「上海财经大学旅台老校友,对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建言」,准备母校百周年校庆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我认为该报告,不仅可给同学许多启示,也对教授们如何实现「学术报国」的心愿,可供参考。

我又犯了老人的毛病,说起往事,说个不停,写文章也会越写越多。让阅读我这篇文章的朋友,花很多时间,真是抱歉,尚请鉴谅。

最后预祝母校校运昌隆,名列前茅!

 

                                                                                                                                                                                                                                                                                                                                                    叶万安  2016.12.20 于台北
                                                                                                                                                                                                                                                                                                                                                           时年九十又一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