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用资讯连接你我,用新闻感知世界。

新闻动态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奋进“十四五” 我们的上财 | 学科建设篇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10-28 点击量:10

编者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学校进入新百年、全面开启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


五年来,学校以高质量内涵发展为主题、“强特色、创一流”为主线,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现了为建设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开好局的既定目标,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第八次党代会“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正全面擘画“十五五”规划蓝图。发展规划处企业号特别推出“奋进‘十四五’  我们的上财”专栏,全面回顾“十四五”改革发展成就,凝心聚力强共识、砥砺奋进启新篇。




破局与引领:

上海财经大学系统重构

数智时代学科新生态

学科建设篇


2024年11月9日,以“数智时代财经高校面临的战略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财经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大会在我校举行。在这次大会上,49所财经类高校联合发布《财经高校全面深化改革倡议书》,探讨面向数智化时代的财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展之路,标志着中国财经高等教育界正以集体智慧与力量,共同应对数智化浪潮的深刻挑战、积极拥抱发展机遇。


以学科新布局为牵引

回应时代变革之问


正如我校校长刘元春在会上强调,财经内涵在第四次产业与科技革命冲击下发生了巨变,数智时代财经呈现出新逻辑、新范式、新规律,财经知识创新的路径也正朝着场景驱动方向转变。理工时代的到来、财经红利的消退使财经高校面临全面转型的压力。


在守成与求变的交锋、渐进调整与彻底转型的博弈之间,我校选择高举数智时代财经高校改革大旗,围绕“打造数智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财经大学”的战略定位,系统谋划、全面布局,开启了一场深刻的学科生态重构。2023年9月,学校召开学科评估与建设大会,发布《面向数字时代的世界一流财经大学学科新布局》,前瞻性地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为牵引,依托中国丰富数字场景对学科布局做根本性调整。“十四五”期间,新增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会计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字经济、审计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大力推进一流学科群建设,筑牢数字学科群底座,厚植新人文情怀,超常规布局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交叉学科,基本形成引领数智时代的一流财经学科体系。


面向数智时代的学科新布局


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

推动新财经学科提质跃升


作为改革的核心引擎,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通过设立“一流学科特区”,创新学科产教融合新载体,加速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深化新财经学科内涵。特区由高端人才领衔,实施跨学科的“双聘”制度,联合培养特区博士生。2022年起,以应用经济学特区团队为核心,吸纳相关交叉学科和支撑学科,扩容组建了17支跨学科特区团队,构建一流学科特区学科图谱,形成交叉融合的学科群集聚生态。


一流学科特区实行“组建—培育—产出—评价—优化”全过程管理机制。制定实施《一流学科特区团队管理办法》,规范特区团队管理,通过专家评审遴选优势学科团队纳入一流学科特区建设。支持团队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财税体制改革、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培育重大成果;建立特区团队成果监测与累积制度,全面跟踪成果并督促任务落实;制定《一流学科特区团队绩效评估方案(试行)》,组织开展团队建设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估,引导团队优化建设。特区组建以来,在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改革、学术前沿探究、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众多重大标志性成果,成功填补了多项指标空白,有效提升了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2023年5月

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财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落成。这一由学校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临港集团共建的学院,从概念到实体落地,仅仅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并且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招生、当年入学,跑出了“上财加速度”。该学院聚焦ESG金融、金融科技、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新兴金融领域率先布局,汇聚全球顶尖人才,打造新兴金融生态圈,创新“金融+产业+科创”高端新兴金融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滴水湖智库,设立ESG金融研究中心和再保险创新研究中心,发布《新兴金融发展报告》。2025年,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迈入“2.0时代”,全方位发力推动科研与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

打造滴水湖智库

                打造高端论坛


2023年6月

我校数字经济系成立。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数字经济学二级学科,以“匡时书院+专业学院”双院制模式开设“数字经济拔尖班”,是国内最早独立建制并开展数字经济全学段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2024年,获批数字经济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与新加坡管理大学合作开展商业信息技术硕士“3+1.5”“4+1”两个本硕联合培养项目,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以产教融合、场景驱动为牵引,聘任50余位企业兼职导师,携手业界领军企业共建“上财—阿里数实融合创新联合实验室”等开放平台,合作推出《数据经纪人》等新题材教材,打造《数字中国》等17本数字经济系列教材,出版数字经济案例集《产业数字化转型&AI应用案例集》。2025年4月,数字经济系正式升格为数字经济学院,数字经济教育与研究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面向数智时代,学校依托经济管理学科优势,不断拓展与产业的深度合作,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矩阵,聚焦场景融合与学科交叉,先后建设了多个创新载体,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新高度。


同步成立数字经济研究院,创新实践教授制度,引进业界专家团队加盟,打造数字经济高水平智库,推进数字经济领域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


2025年4月

学校成立高级会计审计学院,致力于通过政产学研深度协同,打造高层次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2025年6月


我校与上海国投合作共建未来产业发展研究院,持续跟踪研究未来产业发展、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和国资国企改革等前沿和关键问题;与浦发银行合作共建金融创新研究院,推动金融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探索金融与科技、产业融合路径。







“十四五”期间,学校经管学科优势进一步凸显,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为国内顶尖水平,理论经济学、统计学为国内领先水平。经济学与商学、社会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领域保持ESI全球前1%且排位持续上升。在QS、软科、U.S.News等国际公认学科排名中整体稳步提升,部分排名进入全球前100。


新平台建设为抓手

数字学科建设驶入快车道


“数字学科的建设以及与主流学科的融合要有新路径。”2023年9月,在学科评估与建设大会上,刘元春校长提出全面提升数字学科的新要求,开启了学校探索数字学科建设新进程。


通过多轮专题研讨,全校不断解放思想,逐步就全面夯实数字学科基础达成共识。2024年7月,制定实施《数字学科建设方案(2024-2026)》,以提升发展、创新培养、重构生态、促进交叉为整体框架,通过“大平台、大举措”,夯实数字学科底座,赋能全校学科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学科建设架构


2024年12月,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成立,是学校主动服务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积极布局数字经济前沿领域、深入推动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学院依托“计算经济交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聚焦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核心领域及其与经济金融等交叉领域,系统推进学科体系构建,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财经场景深度融合。2025年,启动“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首批招生培养。计算经济学在CSRankings全球计算机科学排名中连续三年稳居全球前三。



2025年7月,“统计与管理学院”正式更名为“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并同步成立“大数据研究院”,此举既是对统计学科传统优势的继承与拓展,更是立足财经特色、面向数字时代所作出强化“数据+财经”学科交叉与实践转化的重要部署。“十四五”期间,学校统计学科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系列统计学“101计划”,增设数据科学本科专业,与国家统计局共建“数据科学与统计研究院”,打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引领数字治理与智能决策的创新平台。


同月,以“AI新财经人才交叉培养”为核心定位的前沿交叉书院成立。2025年9月,面向全校新生选拔组建“AI新财经实验班”和“数字前沿交叉实验班”,差异化培养具有突出AI素养的财经专业人才和财经行业高水平的数字理工人才,探索AI时代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为服务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支撑学生个性化数智学习、助力科研范式数字化变革,学校成立了AI财经开发与服务中心。2025年6月,正式发布匡时财经教育大模型。作为最懂财经知识的大模型,该模型以学校应用经济学等优势学科为基础,基于海量财经专业数据与多元教育场景文本,集成知识图谱导航、智能问答、学情诊断等功能,构建“教—学—评”一体化闭环,有效赋能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随着数字新平台的陆续落地,我校“十四五”数字学科布局基本完成。这些平台不仅夯实了数字底座,更推动数字技术与财经学科深度融合,为培养“数字+财经”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持续深化与前沿科研院所和业界领军企业的深入合作中,推动数字学科建设在数智时代赛道上加速前行。


 以融合发展为路径

构建新文科发展格局

“AI革命不仅不会替代文科,反而会在对人文精神提出更高时代需求的同时推进文科的进一步发展。”


2025年6月,刘元春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围绕时代之变、世界之变,以“未来的上财与未来的你”为题为毕业生们讲授最后一课。


构建数智新财经学科体系,不仅需要夯实数字学科底座,更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厚植新人文情怀和素养。以数智技术和现代人文为双底座,共同支撑新财经的高质量发展。


我校聚焦服务“国之大者”,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地位,先后设立“政治经济学特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及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搭建马克思主义学科协同共建、联动发展平台。组建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团队,建设“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课程教材”,编写“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系列丛书”,完成近百万字“习近平经济思想汉英平行语料库”建设,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国际传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上财贡献。


“十四五”期间,为顺应数智时代的发展趋势,深刻把握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规律,学校加大学院重组改革力度,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交叉融合为路径,以赋能育人为根本,重构“新文科”新生态。


1

2025年6月,重组原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和财经研究所,成立财税投资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在做强应用经济学科的同时,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更好地回应时代治理之问。

2

2025年8月,新人文学院、新闻与社会高等研究院成立。新人文学院以厚植人文情怀作为核心使命,探索学科建设与通识教育协同共进的崭新路径。新闻与社会高等研究院聚焦经济传播与经济社会治理的双轮驱动,推动教学、科研、智库三位一体发展。


3

积极响应涉外法治急需人才培养的需求,强化涉外法治方向建设,打造涉外法治特色学科团队,2023年学校入选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获批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4

布局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探索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融合发展路径,区域国别学入选上海高校学位点急需学科专业领域培育专项。







“十四五”时期,我校学科专业体系向需求适配、特色鲜明、引领未来的方向加速转型,面向数智时代的学科布局调整阶段性收官。围绕数智新财经建设目标,学校将聚焦“内涵建设”,紧扣“数智化转型”,筑牢数字底座,升级财经内核,厚植人文底蕴,着力构建“一流的经济学科、顶级的商科、创新的数字学科、厚重的人文法政学科”上财特色学科新体系。




—END—

来源 | 发展规划处

文字 | 余典范 李月琪

编辑 |王雨柔

审核 | 张锦华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