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Story
新闻动态
NEWS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10-11 点击量:10
金秋九月,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福建代表处(以下简称:福建校友会)第十届跨省游活动——“河南中原寻根之旅”于9月13日至21日成功举办。这场为期九天的文化盛宴,汇聚来自福州、南京两地的12位校友,以郑州为起点,一路穿越云台山、洛阳、登封、开封、安阳、林州,最终返抵郑州。一行人踏访千年古迹,对话华夏文脉,在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中,感受中原大地的雄浑与灵性,更在同行中升华了校友情谊。
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远征,更是一场精神的溯源。从二里头夏都的初兴到殷墟甲骨的神秘,从嵩岳寺塔的禅意到红旗渠的精神,我们在跨越3700年的文明长河中,共同书写了福建校友会十周年最珍贵的记忆。
2025年,恰逢福建校友会跨省游活动十周年。此次选择文化底蕴深厚的河南开启“中原寻根之旅”,为这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年份画上圆满句号,别具意义。9月13日下午,福建校友会杨志磊会长、林为炎秘书长一行与河南校友会马国臣会长及骨干校友亲切会面,共议校友活动发展,并向河南校友发出热情邀约——“欢迎来福建!”
厦门校友会朱玥会长特地从新疆赶赴郑州,为校友们带来当地特色酸奶与水果,情意浓浓。广宽师兄的同班同学赵三保专程从南京直抵洛阳,与大家共度三日美好时光。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级的上财人,因此行而凝聚。
此次行程设计贯穿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带,校友们一路行走,一路品读。
首站河南省博物院,创立于1927年,拥有24.9万件藏品,堪称一部立体的“中华文明编年史”。在这里,校友们不仅观赏到青铜器、甲骨文、唐三彩等珍贵文物,更深度感受“最早的中国”。镇馆之宝令人叹为观止:贾湖骨笛——距今近八千年的乐器,中华音律之源;妇好鸮尊——商代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金缕玉衣——汉代帝王葬仪的极致奢华;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宋代美学的清雅典范……每一件,都是文明的信使。
洛阳之行,校友们探访“洛阳双绝”。清晨步入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官办寺院,寺内东汉古柏苍劲,贝叶经卷珍贵异常,佛教东传的足迹清晰可辨。午后,众人移步龙门石窟,面对10万余尊佛像与卢舍那大佛的“东方微笑”,不禁感慨:这些石刻不仅是艺术,更是古代工匠精神的至高体现。
中岳嵩山区域,校友们先后参访嵩阳书院与中岳庙。嵩阳书院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理学发祥地,古朴典雅、学风绵长。毗邻的中岳庙则气势恢宏,传说武则天曾在此封禅嵩山,留下“登封”之名,意喻“登嵩山、封中岳”,历史底蕴与神话色彩交织生辉。
踏入少林,最震撼的并非山门殿宇,而是武术馆内的一场演武。武僧们登场,身形如松,目光如电。拳法出击时风声猎猎,棍棒舞动时满室生光。最令人屏息的是一招铁布衫,长枪顶喉,寸劲崩断木棍,将刚猛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得满堂喝彩。然而,刚劲的喧嚣很快便被塔林的寂静化解。数百座石塔沐着秋阳,如一位位入定的老僧,无声讲述着千年禅武的沉淀。方才的呼喝与棍风,在此地仿佛找到了最终的归宿,化为一种超越形式的、内心的力量。这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便是少林最深刻的注脚。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华夏第一王朝”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距今约3800年的绿松石龙形器精美绝伦,引发阵阵惊叹。而在安阳,校友们深入中国文字博物馆与殷墟遗址。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六千年未曾断代的文字,其起源与发展在这里得到系统展示。从王懿荣于药渣中发现的第一片甲骨,到迄今安阳出土的16万片甲骨,文明在字符间跃动。博物馆建筑融合后现代设计与殷商风韵,入口字坊巧妙以金文“字”造型呈现,意蕴深远。殷墟博物馆的青铜重器与甲骨卜辞,将商王朝的兴衰铺陈眼前。
云台山以独特北方岩溶地貌征服众人。红石峡丹霞碧水,险峻瑰丽;潭瀑峡飞泉流瀑,宛若江南,校友们于山水间涤荡心灵,感受自然造化之神工。
步入开封清明上河园,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北宋汴京的市井繁华。虹桥、城楼、码头、街景,真实还原张择端笔下的风物人情。校友们漫步其间,与“贩夫走卒”、“文人官宦”互动,沉浸式体验大宋生活美学。
林县红旗渠,这条蜿蜒于太行山悬崖峭壁的“人工天河”,是十万林县人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凭着一钎一镐,历时十年才修建而成的巨大工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不仅是现代水利工程的杰作,更是中华治水文明数千年智慧的当代延续。
站在青年洞前,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的工程壮举令人震撼。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动情讲述当年建设者“劈开太行山”的往事:“没有机械,就用钢钎铁锤;缺乏炸药,使用火烧水激法;缺少仪器,土法测量也要上!”这种“现代愚公”精神,正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实写照。
在红旗渠纪念馆,目睹当年民工使用的简陋工具和珍贵的历史照片,校友们无不肃然起敬——十年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81位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生命。从4000年前的大禹治水,到2000多年前的李冰都江堰分水飞沙,再到如今“誓把山河重安排”的红旗渠建设,中华儿女始终在与自然的博弈中展现着独特的生存智慧。红旗渠精神与上财‘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一脉相承,都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体现。
此行亦安排多场视听盛宴,以当代艺术语言重构历史记忆。
在登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嵩山为天然舞台,将少林功夫与禅宗哲学深度融合。近六百名武僧集体演武,声光交错、山河共鸣,展现“禅武合一”的至高境界。校友们坐于露天剧场,山风拂面,禅意入心。
于开封清明上河园,《大宋·东京梦华》以八首宋词为纲,借助水上实景与科技手段,重现汴京繁华。演出时虽细雨蒙蒙,校友们披雨衣而坐,更添一抹诗意沉浸。
在郑州中牟“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土地下,沉睡着两千年前金戈铁马的官渡古战场。而今天,一座充满现代设计感的夯土建筑于此拔地而起,它并非复原古战场,而是以戏剧为媒介,构建了一座关于河南文明与苦难的“精神城池”。巨大的土黄色墙体如迷宫般展开,围合出21个格局各异的剧场。我们穿行其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李家村剧场》以沉浸式戏剧形式再现1942年苦难岁月中的生命之光。从“麦子麦子”的呼唤到苏轼、曹操的麦田意象,再到机车厂的往事回溯,戏剧以土地、粮食与传承为主题,叩问历史、感动当下。
河南美食同样令人难忘。洛阳水席宴中“牡丹燕菜”造型典雅、味韵悠长;开封灌汤包皮薄汤足、鲤鱼焙面甜酸适口,福建校友得以领略豫菜的醇厚风味。校友们还体验了地道胡辣汤、四大碗、烩面等河南乡土菜。
健康是福建校友会活动的一条主线,福跑团晨跑是福建校友会活动的传统节目,校友们用脚步丈量着城市的清晨。天色未亮,晨光熹微,郑州与洛阳的街巷尚在沉睡,一群校友的身影却已汇成跃动的溪流。队伍中,巾帼不让须眉,她们的身影矫健,目光坚定,与男儿们一同破开清晨的薄雾,成为城市最先被唤醒的活力。
尤其在神都洛阳,奔跑更添一份穿越千年的诗意。当队伍沿着中轴线奔跑,宏伟的应天门在晨曦中逐渐显露轮廓,那场奔跑便不再是简单的锻炼,而是一场与盛唐的对话。汗水挥洒在古老的石板路上,脚步声仿佛与历史的回响交织,当第一缕阳光为应天门的阙楼镀上金边,每个人都感到一股豪情在胸中激荡——这已不仅是在奔跑,更是在用最青春的方式,向脚下这片厚重的土地致敬。
旅程记忆:数字背后的温度
踏入古朴宁静的嵩阳书院,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作为理学的发源地之一,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程门立雪”的典故仿佛仍在眼前,传递着对知识与师者的至高敬意。当我们向先圣殿中的孔子像深深鞠躬时,心中涌起的不只是对先贤的景仰,更有一份深刻的启迪。离开时,我们感慨于这方学术圣地,它提醒着我们应永远葆有对知识的敬畏,并从中汲取那份潜心钻研的力量。——87级校友郑文华
林县红旗渠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交界处的悬崖峭壁上,全长70多公里,是十万林县儿女用了近十年才全部完成的水利工程。在那个只有铁钎和少量炸药的年代,几乎全靠双手一点一点在峭壁上砸出来的巨大工程堪称奇迹。这种现代愚公精神在今天依然诠释着中国人与天命抗争的精神。不由得想起哪吒的金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一个人和一群人抗命改天的故事。——81级校友郑德胜的家属
此行看到三千年古树、岳飞忠勇事迹、近代李家村缺粮的苦难历史,更觉中华文明之厚重。如今生活幸福,更应铭记来路、珍惜当下。——97级校友黄哲芳的父亲
财爸创作了一首好诗,既概括了行程所见,又分享了人生感悟。
九天的旅程,我们在二里头触摸华夏初生,在殷墟解读文明密码,在嵩山感悟天地人和,是知识的汲取,更是情感的凝聚。十年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期待未来我们仍能一起走更多地方,看更多风景!此次中原寻根之旅在欢声笑语中圆满落幕,“财爸”更以一曲少林寺插曲《牧羊曲》助兴,将回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上财人的故事,仍在继续。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相聚,再续上财人的精彩篇章!
来源 | 福建代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