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用资讯连接你我,用新闻感知世界。

新闻动态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分会动态 |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理事会暨年会成功举办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4-05-07 点击量:77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

金融科技分会理事会暨年会


2024年4月27日,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以下简称“金融科技分会”)理事会暨年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举办。



活动第一部分是召开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由金融科技分会副秘书长胡伟校友主持。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副秘书长胡伟主持理事会


出席理事会的领导和嘉宾有: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元春,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秘书长、合作发展处处长陈红梅,金融科技分会会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金融科技分会特聘顾问、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戴国强教授,国泰君安CIO俞枫、上海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曹广智和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院长冯兴东教授,金融科技分会主要负责人及理事五十余人。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会长刘晓春讲话


理事会首先由金融科技分会会长刘晓春讲话。他代表金融科技分会向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对母校领导、老师、广大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未来金融科技分会将给大家带来更多有意义的活动,持续打造金融科技分会品牌,推动金融科技分会成为校友与母校、业界之间交流互动、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的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斌汇报


金融科技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斌校友做工作汇报,并介绍下一年工作规划。他表示,过去一年在晓春会长的领导下,在校友总会指导下以及相关院系处所和校友们的支持下,金融科技分会以服务校友、服务母校、服务社会为宗旨,开展了多次匡时金融科技系列分享活动,得到了校友和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下一步金融科技分会将紧密联系学校和各院系处所,强化与业界机构的合作,聚焦热点话题,继续举办高质量的深度主题分享活动,组织匡时金融科技高峰论坛,提升金融科技分会的影响力。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供应链金融活动小组王磊汇报


金融科技分会副会长王磊校友汇报供应链金融活动小组工作计划。他表示随着金融走深走实,企业财务资金和社会治理提升,供应链金融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时期,期望通过以下课题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第一,深挖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场景;第二,解决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基本痛点;第三,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落地。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量化活动小组张泽亮汇报


金融科技分会副秘书长张泽亮校友汇报量化活动小组工作计划。他表示量化交易活动小组今年有“1+3+N”规划,1是举行一场专业的高峰论坛,请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分享未来量化发展的前景;3是举办三场技术分享,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校友们做一些分享实践活动;N就是举办多场线下的沙龙活动,邀请量化相关的科技公司、券商、私募等,分主题进行探讨交流,促进校友企业的合作和发展。

接下来进行颁证表彰环节,由刘元春校长、陈红梅处长、刘晓春会长为受聘专家、学生志愿者、校内老师颁证。


刘元春校长为金融科技分会新聘任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陈红梅处长为参与金融科技分会工作的学生志愿者颁发志愿者荣誉证书


刘晓春会长为积极参与、支持和指导金融科技分会工作的校内老师颁发荣誉证书


与会领导、专家、理事和志愿者们合影留念


金融强国:数字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次大会第二部分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年会论坛,以“金融强国:数字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邀请学界、业界领导、专家参与交流。参会领导、嘉宾有: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元春,上海证券报党委常委、董事齐劼人,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戴国强教授,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华为副总裁、数字金融军团CEO曹冲,万向控股副董事长肖风,国泰君安CIO俞枫,上海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曹广智,信雅达董事长耿俊岭,AMT企源高级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郑建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教授,金浦产业投资基金执行副总裁范寅,国泰君安金融学院院长、首席策略官黄燕铭,中正达广基金总经理黄欣。年会论坛由金融科技分会会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主持,上财滴水湖高金执行院长陈选娟教授和金融科技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斌分别担任圆桌环节主持人。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元春


刘元春校长在致辞中表示,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都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主题。科技要赋能金融,促使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进一步提升。同时,金融也要赋能科技,这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手段之一。刘元春表示,作为一所顶尖财经院校,上海财经大学围绕国家“金融强国”建设重大部署,以“数字经济”“数字金融”为重点,加强与金融机构和业界头部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一是优化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设立金融科技专业硕士项目,完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金融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交叉学科的培养优势。二是设立数字经济系,培养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人才。学校与阿里集团共建“上财-阿里数实融合创新联合实验室”,探索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设立上财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临港集团和学校三方共建,是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服务地方发展、全力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举措。刘元春校长表示,下一步,上财将进一步重视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在人才和学科培养上的改革,借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机遇,出台一系列举措,致力改变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相应的科学研究范式。


上海证券报党委常委齐劼人


上海证券报党委常委齐劼人在致辞中表示,金融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对整个金融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数字金融应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的原则,要遵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八个坚持”的总要求,开拓创新,行稳致远。上海证券报将做中央政策权威的解读者、市场秩序公正的维护者、投资者权益坚定的守望者、行业声音可靠的传播者,为资本市场提供价值传播和资源整合服务,为数字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戴国强教授


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戴国强教授以“用好金融科技,做好科技金融” 为题目做主旨演讲。戴教授表示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引擎,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可有效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有了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技术助力,科技金融在工具层、操作层、决策层都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以“数字金融发展趋势与工商实践”为题目做主旨演讲。他表示,数字金融发展正呈现链接开放化、业务数智化、风控智能化、普惠数字化、发展国际化等五大趋势,发展数字金融是构建强大金融机构的关键路径。同时,需要平衡好人才、资金与技术的关系,处理好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万向控股副董事长肖风


万向控股副董事长肖风以“从第一性原理看区块链” 为题目做主旨演讲。他表示,区块链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金融基础设施的一次重大升级,它将深刻影响未来的金融市场和经济活动。肖风还提出了金融基础设施2.0的概念,即建立在区块链、智能合约和分布式互联网(Web3.0)之上的新一代金融系统,将以分布式互联网为底层,支持分布式金融和商业应用。他认为,这一系统将支持未来的商业活动和金融交易,成为金融货币的新基础。

在主题为“数字金融赋能金融强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圆桌论坛环节,上财滴水湖高金执行院长陈选娟担任主持人,参与嘉宾有国泰君安证券CIO俞枫,上海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曹广智,信雅达董事长耿俊岭,AMT企源高级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郑建友。


俞枫表示,国泰君安推出了业内首个千亿级参数多模态证券垂直类大模型,将大模型能力全面融入客户智能化服务体系,完成对公司君弘灵犀智能服务的全新升级,为客户带来了全新的服务体验,并带动了行业智能化应用走向深入。目前,国泰君安以先进通用基础大模型为基石,共建行业领域大模型平台思路,探索“1”个行业大模型在“N”类业务场景的“1+N”落地应用,辅以开源大模型集群的协同,以实现智能化应用的基础能力突破、开放生态融合、场景应用赋能三大创新。“大模型技术为证券行业带来机遇,但也伴随着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挑战。”俞枫认为,金融机构应在合法合规和保护客户隐私的大前提下,利用大模型技术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曹广智表示,对大模型的运用一定不能“新瓶装旧酒”,当前大模型的运用已经是行业共识,但大模型以何种方式改变生产力和工作的组织形式,目前尚未形成共识。因此在当前探索大模型运用的初级阶段,保持开放的、多接触式的“小步快跑”可能是更为合适的方式。同时他认为,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也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大模型在替代事务性工作方面有较大的应用场景,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事务性工作的认知也会可能会发生变化。

耿俊岭表示,身处数字化时代,要积极拥抱技术的变化与发展,未来AI在金融科技领域将大有作为。他认为未来不仅要战略上“ALL IN AI”,更要行动上“AI IN ALL”,把AI的技术运用到每个领域当中。耿俊岭相信,“未来,对于人力仍然较为密集的银行和保险等行业,AI大模型技术将会改变整个行业的运营模式,AI助手将会渗入到每一个岗位,帮助人们解决许多问题,我对此非常期待。”

郑建友表示,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领域,企源科技致力于成为客户数字化转型的赋能者,帮助各行业客户规划数字化转型路径。企源科技还在产业互联网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进行了大量金融科技的探索和实践。他强调,咨询公司提供的是基于行业经验积累的智慧服务,而非简单的知识贩卖,大模型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专业智慧。

在主题为“数字金融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的圆桌环节,金融科技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浦东改发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担任主持人,参与嘉宾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教授,金浦产业投资基金执行副总裁范寅,国泰君安金融学院院长、首席策略官黄燕铭,中正达广基金总经理黄欣。


马文杰表示,发展数字金融需要两方面的支持。一是资金支持。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包括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为金融科技的持续创新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是政策支持。促进数字金融的稳健发展,需从政策层面提供有力支持。首先,政府应优化政策环境,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其次,建立容错机制,允许国有资本在可控风险内进行投资尝试。此外,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确保国有资本的合理投入,并确立尽职免责原则,以减少对失败的过度惩罚。

范寅认为,金融科技的本质属于科技范畴,从事金融业务必须严格遵守监管对资本充足的要求,同时在金融场景应用中要有明确的科技边界。从产业基金投资的角度,会重点关注围绕数据智能领域,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高效科技支持的技术,包括云原生、AI、区块链等。在范寅看来,国内金融科技的领域的移动支付与跨境支付发展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同时也存在有待提升和规范的地方。他建议,在推动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打破各区域与各大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促进基于云原生架构和通用大模型架构上的应用开发。与此同时,人才壁垒问题也不容忽视,要重视具备交叉学科背景人才的培养,要求既要懂AI和信息技术,又要懂得金融或者金融科技的应用,并注重产学研融合与相关人才在实践中的锻炼培养。

黄燕铭表示未来5年或10年,券商的主要发展机会在财富管理领域,这是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市场。“回顾过去几年,国内券商的投行、机构、证券研究等业务都经历过大发展,但是财富管理领域的发展还是一片空白。”黄燕铭认为,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涉及到很多关键问题:第一,互联网化将导致财富管理业务的组织架构发生改变,未来营业部等概念可能会逐渐模糊、新兴的互联网业态将会诞生;第二,人员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财富管理条线的员工应该要懂证券投资、懂产品配置,还要懂互联网业态的经营,这需要对现有的大量人员进行改造。“我们需要用金融科技来改造传统的证券行业,传统的证券行业也会给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黄欣表示随着大模型、机器学习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金融科技将成为新的生产力推动金融行业的变革。黄欣表示,金融科技在公司多个业务层面正发挥积极作用。他举例称,在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判过程中,传统的风险问卷和风险识别标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已经逐渐过时,难以反映真实现状,公司则通过数字化技术,经过大量计算和数据分析改进风险识别过程,以更精确地识别和评估客户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合适的金融产品。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理事会暨年会由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和上海证券报联合指导,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学院分会、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分会、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统计与管理学院分会协办,上海企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潼骁投资发展中心(有限合伙)、中正达广基金、上海金融科技股权投资基金作为支持单位,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作为战略合作媒体。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

金融科技分会联络方式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联络人


刘斌:微信shpdlb

  胡伟:微信weirhoo


 来源 | 金融科技分会




金融科技分会理事会暨年会


2024年4月27日,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以下简称“金融科技分会”)理事会暨年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举办。



活动第一部分是召开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由金融科技分会副秘书长胡伟校友主持。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副秘书长胡伟主持理事会


出席理事会的领导和嘉宾有: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元春,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秘书长、合作发展处处长陈红梅,金融科技分会会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金融科技分会特聘顾问、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戴国强教授,国泰君安CIO俞枫、上海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曹广智和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院长冯兴东教授,金融科技分会主要负责人及理事五十余人。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会长刘晓春讲话


理事会首先由金融科技分会会长刘晓春讲话。他代表金融科技分会向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对母校领导、老师、广大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未来金融科技分会将给大家带来更多有意义的活动,持续打造金融科技分会品牌,推动金融科技分会成为校友与母校、业界之间交流互动、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的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斌汇报


金融科技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斌校友做工作汇报,并介绍下一年工作规划。他表示,过去一年在晓春会长的领导下,在校友总会指导下以及相关院系处所和校友们的支持下,金融科技分会以服务校友、服务母校、服务社会为宗旨,开展了多次匡时金融科技系列分享活动,得到了校友和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下一步金融科技分会将紧密联系学校和各院系处所,强化与业界机构的合作,聚焦热点话题,继续举办高质量的深度主题分享活动,组织匡时金融科技高峰论坛,提升金融科技分会的影响力。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供应链金融活动小组王磊汇报


金融科技分会副会长王磊校友汇报供应链金融活动小组工作计划。他表示随着金融走深走实,企业财务资金和社会治理提升,供应链金融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时期,期望通过以下课题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第一,深挖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场景;第二,解决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基本痛点;第三,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落地。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量化活动小组张泽亮汇报


金融科技分会副秘书长张泽亮校友汇报量化活动小组工作计划。他表示量化交易活动小组今年有“1+3+N”规划,1是举行一场专业的高峰论坛,请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分享未来量化发展的前景;3是举办三场技术分享,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校友们做一些分享实践活动;N就是举办多场线下的沙龙活动,邀请量化相关的科技公司、券商、私募等,分主题进行探讨交流,促进校友企业的合作和发展。

接下来进行颁证表彰环节,由刘元春校长、陈红梅处长、刘晓春会长为受聘专家、学生志愿者、校内老师颁证。


刘元春校长为金融科技分会新聘任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陈红梅处长为参与金融科技分会工作的学生志愿者颁发志愿者荣誉证书


刘晓春会长为积极参与、支持和指导金融科技分会工作的校内老师颁发荣誉证书


与会领导、专家、理事和志愿者们合影留念


金融强国:数字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次大会第二部分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年会论坛,以“金融强国:数字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邀请学界、业界领导、专家参与交流。参会领导、嘉宾有: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元春,上海证券报党委常委、董事齐劼人,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戴国强教授,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华为副总裁、数字金融军团CEO曹冲,万向控股副董事长肖风,国泰君安CIO俞枫,上海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曹广智,信雅达董事长耿俊岭,AMT企源高级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郑建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教授,金浦产业投资基金执行副总裁范寅,国泰君安金融学院院长、首席策略官黄燕铭,中正达广基金总经理黄欣。年会论坛由金融科技分会会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主持,上财滴水湖高金执行院长陈选娟教授和金融科技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斌分别担任圆桌环节主持人。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元春


刘元春校长在致辞中表示,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都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主题。科技要赋能金融,促使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进一步提升。同时,金融也要赋能科技,这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手段之一。刘元春表示,作为一所顶尖财经院校,上海财经大学围绕国家“金融强国”建设重大部署,以“数字经济”“数字金融”为重点,加强与金融机构和业界头部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一是优化数字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设立金融科技专业硕士项目,完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金融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交叉学科的培养优势。二是设立数字经济系,培养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人才。学校与阿里集团共建“上财-阿里数实融合创新联合实验室”,探索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设立上财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临港集团和学校三方共建,是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服务地方发展、全力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举措。刘元春校长表示,下一步,上财将进一步重视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在人才和学科培养上的改革,借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机遇,出台一系列举措,致力改变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相应的科学研究范式。


上海证券报党委常委齐劼人


上海证券报党委常委齐劼人在致辞中表示,金融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对整个金融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数字金融应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的原则,要遵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八个坚持”的总要求,开拓创新,行稳致远。上海证券报将做中央政策权威的解读者、市场秩序公正的维护者、投资者权益坚定的守望者、行业声音可靠的传播者,为资本市场提供价值传播和资源整合服务,为数字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戴国强教授


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戴国强教授以“用好金融科技,做好科技金融” 为题目做主旨演讲。戴教授表示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引擎,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可有效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有了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技术助力,科技金融在工具层、操作层、决策层都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以“数字金融发展趋势与工商实践”为题目做主旨演讲。他表示,数字金融发展正呈现链接开放化、业务数智化、风控智能化、普惠数字化、发展国际化等五大趋势,发展数字金融是构建强大金融机构的关键路径。同时,需要平衡好人才、资金与技术的关系,处理好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万向控股副董事长肖风


万向控股副董事长肖风以“从第一性原理看区块链” 为题目做主旨演讲。他表示,区块链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金融基础设施的一次重大升级,它将深刻影响未来的金融市场和经济活动。肖风还提出了金融基础设施2.0的概念,即建立在区块链、智能合约和分布式互联网(Web3.0)之上的新一代金融系统,将以分布式互联网为底层,支持分布式金融和商业应用。他认为,这一系统将支持未来的商业活动和金融交易,成为金融货币的新基础。

在主题为“数字金融赋能金融强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圆桌论坛环节,上财滴水湖高金执行院长陈选娟担任主持人,参与嘉宾有国泰君安证券CIO俞枫,上海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曹广智,信雅达董事长耿俊岭,AMT企源高级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郑建友。


俞枫表示,国泰君安推出了业内首个千亿级参数多模态证券垂直类大模型,将大模型能力全面融入客户智能化服务体系,完成对公司君弘灵犀智能服务的全新升级,为客户带来了全新的服务体验,并带动了行业智能化应用走向深入。目前,国泰君安以先进通用基础大模型为基石,共建行业领域大模型平台思路,探索“1”个行业大模型在“N”类业务场景的“1+N”落地应用,辅以开源大模型集群的协同,以实现智能化应用的基础能力突破、开放生态融合、场景应用赋能三大创新。“大模型技术为证券行业带来机遇,但也伴随着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挑战。”俞枫认为,金融机构应在合法合规和保护客户隐私的大前提下,利用大模型技术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曹广智表示,对大模型的运用一定不能“新瓶装旧酒”,当前大模型的运用已经是行业共识,但大模型以何种方式改变生产力和工作的组织形式,目前尚未形成共识。因此在当前探索大模型运用的初级阶段,保持开放的、多接触式的“小步快跑”可能是更为合适的方式。同时他认为,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也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大模型在替代事务性工作方面有较大的应用场景,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事务性工作的认知也会可能会发生变化。

耿俊岭表示,身处数字化时代,要积极拥抱技术的变化与发展,未来AI在金融科技领域将大有作为。他认为未来不仅要战略上“ALL IN AI”,更要行动上“AI IN ALL”,把AI的技术运用到每个领域当中。耿俊岭相信,“未来,对于人力仍然较为密集的银行和保险等行业,AI大模型技术将会改变整个行业的运营模式,AI助手将会渗入到每一个岗位,帮助人们解决许多问题,我对此非常期待。”

郑建友表示,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领域,企源科技致力于成为客户数字化转型的赋能者,帮助各行业客户规划数字化转型路径。企源科技还在产业互联网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进行了大量金融科技的探索和实践。他强调,咨询公司提供的是基于行业经验积累的智慧服务,而非简单的知识贩卖,大模型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专业智慧。

在主题为“数字金融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的圆桌环节,金融科技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浦东改发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担任主持人,参与嘉宾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教授,金浦产业投资基金执行副总裁范寅,国泰君安金融学院院长、首席策略官黄燕铭,中正达广基金总经理黄欣。


马文杰表示,发展数字金融需要两方面的支持。一是资金支持。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包括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为金融科技的持续创新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是政策支持。促进数字金融的稳健发展,需从政策层面提供有力支持。首先,政府应优化政策环境,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其次,建立容错机制,允许国有资本在可控风险内进行投资尝试。此外,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确保国有资本的合理投入,并确立尽职免责原则,以减少对失败的过度惩罚。

范寅认为,金融科技的本质属于科技范畴,从事金融业务必须严格遵守监管对资本充足的要求,同时在金融场景应用中要有明确的科技边界。从产业基金投资的角度,会重点关注围绕数据智能领域,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高效科技支持的技术,包括云原生、AI、区块链等。在范寅看来,国内金融科技的领域的移动支付与跨境支付发展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同时也存在有待提升和规范的地方。他建议,在推动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打破各区域与各大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促进基于云原生架构和通用大模型架构上的应用开发。与此同时,人才壁垒问题也不容忽视,要重视具备交叉学科背景人才的培养,要求既要懂AI和信息技术,又要懂得金融或者金融科技的应用,并注重产学研融合与相关人才在实践中的锻炼培养。

黄燕铭表示未来5年或10年,券商的主要发展机会在财富管理领域,这是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市场。“回顾过去几年,国内券商的投行、机构、证券研究等业务都经历过大发展,但是财富管理领域的发展还是一片空白。”黄燕铭认为,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涉及到很多关键问题:第一,互联网化将导致财富管理业务的组织架构发生改变,未来营业部等概念可能会逐渐模糊、新兴的互联网业态将会诞生;第二,人员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财富管理条线的员工应该要懂证券投资、懂产品配置,还要懂互联网业态的经营,这需要对现有的大量人员进行改造。“我们需要用金融科技来改造传统的证券行业,传统的证券行业也会给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黄欣表示随着大模型、机器学习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金融科技将成为新的生产力推动金融行业的变革。黄欣表示,金融科技在公司多个业务层面正发挥积极作用。他举例称,在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判过程中,传统的风险问卷和风险识别标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已经逐渐过时,难以反映真实现状,公司则通过数字化技术,经过大量计算和数据分析改进风险识别过程,以更精确地识别和评估客户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合适的金融产品。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理事会暨年会由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和上海证券报联合指导,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学院分会、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分会、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统计与管理学院分会协办,上海企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潼骁投资发展中心(有限合伙)、中正达广基金、上海金融科技股权投资基金作为支持单位,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作为战略合作媒体。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

金融科技分会联络方式

上海财经大学校友会金融科技分会联络人


刘斌:微信shpdlb

  胡伟:微信weirhoo


 来源 | 金融科技分会



上一篇:下一篇: